宋代医学教育是中国医学教育进步较为健全的时期,无论是医学教育的进步规模还是医学教育机构的设置,都极具特点。宋代医学教育在为当时培养了大量医学人才的同时,对国内医学教育的进步也产生了肯定的影响。然而,在这种条件下,终宋一朝为后人所称道的医学大伙却屈指可数,我想,其中部分缘由大家可以从医学教育方面去深思。
宋代的医学教育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普及医学常识和培养医学人才。那样,在这两方面存在的弊病是什么呢?
1、在普及医学常识的过程中存在的弊病
在宋代,设置了专门校订和刻印医药书本的机构――校正医书局,并倡导禁方公开,官府和个人也都积极编纂方书,为医学常识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因为一些主观条件的限制,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在校订医药书本、编纂方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删改、错讹的问题。校正医书局在校订《千金方》时对原文有所删改,容易叫人产生误读。比如在原文中所述如下:“三部者,上部为天也,中部为地也。下部为人也。何为九族?部各有三,向为九候,上部天两额动脉……”在宋校本中变为“何为三部?寸关尺也。上部为天肺也,中部为人脾也,下部为地肾也。何为九族?部各有三,合为九族,上部天两额动脉……”[1](这种文字必须要准确)。原文记述的是人体上、中、下九处诊脉法,而宋校本误以为是寸口诊脉法。假如说单是名字的混淆还可以原谅,那样关乎到生命安全的方书假如没经过严格的审察和实验就推广用,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宋代名医陈自明曾批判过洪遵所著的《洪氏集验方》,“多见一得疾之初,便令多服排脓内补十宣散,而反增其疾。此药是破后排脓内补之药,而洪内翰未解用药之意,而妄为序跋,以误天下后世者众矣。”[2]此外,还出现过更惨痛的例子。巢谷曾编纂《圣散子方》,为推广这一方书,苏轼先后两次为之作序。但据载,在永嘉瘟疫中,很多人因错服该方而失去生命。后据陈言剖析,该方治疗的是寒疫,用来治疗瘟疫,后果自然紧急!正如叶梦得所叹“疾之毫厘不可差,无过于伤寒,用药一失其度,则立死者皆是,……天下以子瞻文章而信其方,……又至于忘性命而试其药。”[3]显然,这种悲剧的发生与方书编纂者没交代用药的具体状况直接有关,其导致的害处是很难弥补的。
2、在培养医学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的弊病
在宋代,医学人才的培养是通过教育机构来达成的。宋代医学教育机构主如果太医局、医学,它们的主要职责是教养医学生,试选医官,促进医学的进步。但因为政治上的一些缘由,它们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两大教育机构时兴时缩时废,进步不稳定。太医局创立于庆历年间,在进步的过程中,因为政治上的动荡,历程了三次罢废。首次罢废是在北宋元?v期间,因“裁减浮费”[4];第二次是在乾道三年(1167),为节省财政开支,废除去太医局;第三次是在乾道七年,同样是迫于财政上的重压将它废除。而且,因为政治动荡、国力衰落等缘由,其在南宋的规模有所减缩,实质影响力远不及在北宋时期。庆元四年(1198),“太医局元局生一百人为额,今欲十分为率,减去四分,以六十人为定额”[5]。加之,在南宋太医局考纪松弛,舞弊成风,太医局医学教育寿终正寝指日可待。另一教育机构――医学,从存在的时间看,从打造到废除,共经17年,而就在这短短的17年中就历程了两次罢废,其动荡程度不言而喻!第二,教育机构的生源存在问题。就太医局来讲,生源水平不高,是影响医学教育成就的要紧原因。太医局的医学生来源主如果考试、门荫、推荐,其中大多数是通过门荫和推荐进入到太医局的官宦家庭中的子弟。这部分人总是是因为在科举考试中没有办法,暂时学医以等待转机。而且,这部分人中大多在学习的过程中,缺少勤奋刻苦的精神,加上管理不力,考试作弊的状况时有发生。“其就试者,亦是略叛局指授。考官临去取,不看文字,惟寻暗号。……不识方脉,不识医方,名字亦皆榜上有名”[6],其生源水平不言而喻。还有一部分医学生是通过考试进入到太医局,在这部分人中,有一些是来自民间有肯定的医学基础的普通民众,可以学到一些真技术。但因为后来太医局管理上的问题,将这部分有机会成为医学人才的普通民众拒于门外,“所谓太医局生者……皆市井盘药、合药、货生之徒,捐数百缗赂叛局,即得之。”[7]以如此的方法招进的医学生素质叫人担心。就诊学来讲,医学生都是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儒生。在一定量上,医学生源的这种特征促进了儒医风尚的形成进步。儒生习医固然优化了医学生的来源,对提高医学教育成效有要紧意义。然而,儒生习医也存在问题。儒医受传统文化熏陶,容易将非医学内容引入医学,不利于研究生命科学的本质,对不符合原有理论的新常识也予以排斥,不利于医学的革新。
如上所述,宋代医学教育在进步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弊病。大家在知道这类弊病的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这类弊病多是来自于封建政治体制的痼疾,带有年代的烙印。如此,大家才能愈加客观的看待宋代的医学教育所存在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