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策略

点击数:708 | 发布时间:2024-11-21 | 来源:www.lggsgl.com

    内容提要:在政府对粮食安全策略进行调整并将它提高为最重要工作任务之后,中国应采取什么样的粮食自给策略? 这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本文在剖析中国粮食自给率变化的基础上,汇总了将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策略: 以口粮自给为重点,审慎放开饲料与工业用粮; 以加大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水平并重; 统筹粮食贸易策略拟定,高效借助国际市场资源; 强化粮食产业的全球布局,保障粮源的有效供给; 改革粮食安全储备体制,提升储备效率; 拓展食物来源,降低粮食损耗和浪费。

    关键字:粮食; 自给率; 自给策略; 粮食安全; 全球视线。

    中国要以占世界 9% 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保障其粮食安全问题**,不只关系到本国经济进步与社会稳定,也是确保世界粮食安全的重点,且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加快,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进程逐步深化,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策略,并将它作为最重要工作任务,这给粮食自给能力带来新的需要与挑战。

    面对耕地和水等资源日益稀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与粮食需要刚性增长等严峻现实,迫使大家要重新审视中国的粮食自给政策。

    粮食自给率***是国际上衡量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常用指标。一国粮食自给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本国水、耕地资源等自然条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点投入,与经济进步水平、贸易政策等原因。在将来一段时期,面对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进步带来的新需要、新形势和新环境,中国粮食的自给率应该维持在哪种水平? 这就需要大家把握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以现有些资源禀赋与要点条件为基础,根据立足国内“靠自己”和有效借助国际市场资源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灵活的粮食自给策略,以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

    1、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变化.

    粮食是一项特殊的策略物资,有着世界人口大国之称的中国,假如不可以达成基本自给,当出现极端气候灾害或遭受粮食禁运制裁等自然与社会重压时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中国的粮食供需处于一个紧平衡状况,在粮食“十连增”的基础上,结构性短缺与地区性矛盾仍然日渐凸显,海外角逐重压显著增加。

    粮食自给率总体维持紧平衡.

    依赖农业科技强力支撑、政府粮食政策有效勉励与自上而下抓粮食生产等海量原因的统筹推进,2013 年中国粮食达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初次“十连增”,全国粮食总产量 60195 万吨,比 2012年增加 1238 万吨,增长 2. 1%。自 2007 年以来连续 7 年产量稳定在 5 亿吨以上。随着着产量的连年增长,需要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需大体上一直保持着一个紧平衡的状况。按广义的粮食统计口径,2004 年粮食自给率已降低至 95% 安全水平以下,2012 年为 88. 38%,粮食供应求购风险进一步加强。谷物口径上看仍坐落于一个较高的自给水平,自 1980 年以来谷物自给率坐落于0. 95 ~ 1. 05 的安全区间,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谷物自给率下行趋势较为明显,2012 年自给率为97. 7% ,较 2007 年减少了 4. 1% 。

    结构性短缺日益凸显.

    从粮食分品种看,中国粮食结构性短缺的状况日渐凸显。现在小麦供应求购总量基本平衡,2012 年自给率为 97%,进口的主如果优质小麦以满足国内多元化消费需要。稻谷在居民口粮消费中占主导,比重达 60% 左右且仍在提升,而近年来南方水稻主产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下滑,稻谷供应求购长期偏紧,自给率连年降低,稻谷自给率已由完全自给减少到 2012 年的 99%。作为主要的饲料用粮,玉米需要大幅度增长,2010 年起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2012 年自给率仅为 97. 68%; 大豆因为种植比较效益低,生产规模连年缩减,进口依存度愈加高,大豆自给率大幅降低,2012 年仅为 18. 3%。粮食品种间与粮食作物与油料等经济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将长期存在。因为耕地要向主要粮食品种倾斜,其他农商品的进口量暴涨,贸易逆差明显增加 。

    地区间粮食供应求购矛盾突出.

    分地区来看,不同区域间的粮食供应求购矛盾明显,主要产销区间的粮食自给能力差异显著。据测算,上海、北京的粮食自给能力最低,近 90% 的粮食要靠调入; 天津、广东、浙江等省份粮食产需缺口较大,只能自给 1/3,其余 2/3 需依赖其他省份供给; 西部区域受限于地理条件,粮食生产能力薄弱,仍需外省粮食提供; 山东、辽宁、四川、湖北、湖南等虽然是粮食主产区,但粮食需要也较大,主要立足于自给自足、品种调剂。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则是主要粮食输出大省,粮食产量远高于自己需要量。

    进一步剖析发现,产品粮的主要生产地区愈加向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区域集中,这种格局的变化使北方区域粮、水、土资源地域组合不相匹配的矛盾愈加尖锐,北方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愈加紧急。尤其是工业化背景下,地方常见追求能创造GDP 和税收的工业进步,农业比较效益低,地区间不平衡进步矛盾日益加剧。怎么样平衡资源配置以维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2、提升中国粮食自给率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逐年上升、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的同时,粮食需要也伴随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粮食需要日益扩大;同时,粮食生产基础依然脆弱,水地资源约束明显,提升粮食自给水平、保障将来的粮食安全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粮食产量增长的制约原因多.

    将来粮食生产受水地等资源约束、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要点投入边际功用递减等多原因制约,粮食进一步增产面临很多挑战。

    耕地资源方面,一是面积仍在降低。伴随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持续拓展,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等原因的影响,耕地面积仍在降低,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耕地面积从 1996年的 19. 51 亿亩降低到 2008 年的 18. 26 亿亩,逼近 18 亿亩红线。二是耕地水平渐渐恶化。受气候变化与水资源枯竭影响,北方区域土壤盐碱化和沙漠化加剧; 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2011 年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 1. 5 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8%,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和西南、中南等区域。

    水资源短缺也紧急制约粮食产量的增长。中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四,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且年际差异较大。2011年中国水资源总量只有2. 3 万亿立方米,人均1730立方米。

    农村劳动力结构矛盾愈发突出。农村人口锐减,老龄化程度紧急,容易致使粮食生产粗放式经营、复种指数减少与土地撂荒现象。将来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与老龄化将成为制约粮食产量增长的要紧原因。

    要点投入的边际功用递减也将对粮食产量导致影响。近年粮食产量的连续增长与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很多用密不可分。2011 年化肥用量 5704. 2 万吨,较 2001 年增加 30% ,农药平均施用量 13. 4 公斤/公顷,比发达国家高2. 5 ~ 5 倍。 未 来 依 靠 要 素 投 入 增 长 的 潜 力有限。

    国内粮食刚性消费需要增长强劲.

    一方面,巨大人口基数下的新增人口持续增加,促进粮食消费的刚性需要; 其次,伴随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对精加工粮食商品和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要增加,刺激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需要的不断增长。虽然人均口粮消费日渐降低,由 1995/96年度的人均 171. 89 公斤降低到 2012 年的 147. 33公斤; 而人均饲料用粮显著上行,其中人均饲料粮由 1995/96 年度的人均 75. 64 公斤上升到 2012 年的 117. 72 公斤,其他粮食消费 由年人均 37. 16 公斤上升到 72. 77 公斤 。

    粮食进口增加是什么原因除去需要增长外,主要还在于进口粮食的价格优势明显。国际市场价格冲击使得中国粮食进口激增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粮食价格,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影响粮食产量。比如在国际市场冲击下,中国大豆种植面积连续下滑产能萎缩,自给水平急剧降低。

    3、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自给策略.

    从世界范围内看,一国的粮食能否自给是关系国家自立与否的重点。《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中规定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稳定在 95% 以上,其中稻谷、小麦维持自给,玉米维持基本自给; 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进一步提出需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策略。然而,面对将来中国粮食安全方位临的严峻形势,有必要在准确把握粮食安全新形势、新问题的基础上,修正现有粮食的自给目的,开源节流,全方位统筹规划新时期中国粮食自给策略。

    以口粮自给为重心,审慎放开饲料粮与工业粮.

    口粮是居民日常的必需品,是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粮食安全的最低目的是保证居民口粮无忧。小麦和稻米是中国主要口粮品种,自给率的高低是关系到居民能否“吃得饱”的重点,在粮食不同品种间争地日益激烈的今天,需要优先维持口粮在 95%的安全线以上,且应当具有 100%完全自给的生产潜力。

    对于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粮和以大豆为主的加工粮来讲,关系到居民能否“吃得好”。因而在保证口粮自给的基础上,为缓解耕地、水资源紧缺的情况,大豆和玉米可以更多地借助国际市场,可以审慎地放开大豆和玉米,达成余缺调剂。其中,在确保食用加工用大豆完全自给的条件下,大豆的整体自给水平应高于 20%,非转基因食用豆的自给率为 100%,以满足主要的食用消费、豆制品消费与部分非转基因食用油消费; 而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主产粮,随着着饲料需要的迅速增长,很难维持高自给水平,为防止出现像大豆一样的局面,应当审慎地拟定自给率目的。在优先保障口粮供给的首要条件下,根据现有对玉米需要量的估算①,将来玉米的自给率应尽可能维持在 80%以上。

    加大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建设,重视粮食生产水平安全.

    要加大耕地资源保护,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和 16. 5 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底线,严格管理控制占用优质耕地;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统一部署,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对紧急污染和地下水紧急超采区的耕地进行治理或调整其作用与功效,有序达成耕地休耕轮作,以全方位提高耕地水平等级,确保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 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确保公益性技术推广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创造市场条件吸引大型企业参与农业科技革新,使农业科技进步成为粮食和其他主要农商品增长的驱动力; 加大对农村水利、市场流通重点设施,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农商品的供给能力与抗灾害能力,为粮食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在看重数目供给的同时特别要强调水平安全。水平为先,标准先行。加快健全农商品和食品水平标准体系,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打造统一权威的水平安全指标,提升标准的配套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产销兼顾,全程监管。全方位打造农商品和食品全Supply chain管理机制,加大生产源头治理,逐步达成产地环境可查看、投入品水平与生产记录可存储、商品流向可跟踪、储运信息可查看、出现问题可追溯的农商品和食品全程监管规范。

    统筹规划一揽子粮食贸易策略,充分借助国际市场资源.

    在确保口粮安全、审慎放开饲料与工业用粮的新型粮食安全策略的基础上,应健全全球粮食贸易的长期策略规划,针对不同粮食品种提出一揽子的粮食贸易策略,明确需要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供给的品种、供应求购缺口与进口来源,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国际市场资源达成比较优势互补。其中,通过进口高质量的强筋、弱筋小麦以满足国内不同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要,其进口国主要源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贸易伙伴稳定,在贸易方案方面应该继续维持现有些关税配额予以保护; 稻谷适合进口亚洲国家的优质大米以满足国内消费需要。

    玉米作为审慎放开的品种,其配额应渐渐加强,以借助世界市场来解决国内供给,并换取其他方面的贸易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玉米进口的国家过去过分依靠于美国,2012 年从美国进口玉米 511. 3 万吨,占全部进口量的 98. 2%,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要尽快改变进口来源集中在美国的情况,大力推进落实与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玉米贸易协定,加快推行进口国家多样化策略,尽可能做到分散进口以减少市场风险。

    国内大豆生产将来应当以非转基因大豆为主打品牌,提升附加值,有针对性地对国产大豆进行保护,以充分挖掘大豆生产潜力,努力增加国内供给,确保肯定的自给水平。

    立足全球化视线,强化粮食产业全球布局,保障粮源供给.

    立足于全球范围内进行粮食产业布局,根据生产资源—仓储库存—粮食加工—粮食消费的粮食全产业链条进行全球布局,构建粮食生产、仓储、加工、消费的全球化贸易互联网与物流链条,打造起稳定的购销途径。重点体目前:

    “走出去”生产加工。通过向非洲、中亚、南美等资源丰富国家进行资本输出,以对外投资、技术指导或直接租地生产的方法,借助所在国的资源进行粮食生产与加工,增加全球粮食的总供给。在为当地创造就业、帮助经济进步、保障当地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全球粮食安全,从全球角度减少了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通四方”仓储物流。在世界各粮食主产区建设大型仓储设施与集散中心,以全球化的物流链条打通主要粮食生产国与世界最大粮食消费国之间障碍,达成粮食进口来源多样化,增加中国在国际粮食定价中的话语权。

    “拿回来”最后消费。在积极“走出去”建设海外生产加工基地、便捷“通四方”仓储物流体系的基础上,中国粮食需要的增长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世界各主要产粮区域的高效、充足供给。这种集投资、经济援助和贸易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布局在有效地保证中国粮源供给、减少粮食安全风险的同时,也将为进步中国家带来整体福利的提升。

    为达成上述目的,应加大全球合作,积极参加全球和地区性的食物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如全球和地区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和禁止粮食禁运等。继续加大在非洲、中亚等区域的投资,促进这类区域的粮食生产,缓解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缺口,降低中国进口粮食的国际重压; 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美国、阿根廷等主要粮食贸易国打造长期、稳定的粮食合作关系。

    革新国家粮食安全储备体制,提升粮食储备效率.

    国家粮食储备是保障中国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的要紧首要条件。针对中国现在粮食分级储备的状况,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革新改革: 一是继续优化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布局,改变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加大中央储备粮调控粮食市场能力; 推进地方储备粮体系改革,逐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二是支持企业粮食储备,对粮食储备企业给予信贷、税收方面打折。三是鼓励农民粮食储备,藏粮于民,对于粮食储备大户给予粮食科学收储技术支持与其他政策打折。四是国家储备粮的数目与运作方法的透明化。准确的国家粮食储备等市场信息的公开有益于适当的粮价预期,进而有效地指导粮食生产、储备和销售。

    拓展多样化食物来源,减少粮食损耗和浪费.

    在向地要粮以保证口粮自给的基础上,应该大力拓展多样化食物来源,积极开发非粮食物资源,以降低粮食消费需要。一是向山林草原要粮,大力进步节粮型畜禽业。加大北方天然草原保护和改良,借助农区坡地和零星草地建设高产人工饲草地; 加快南方草地资源开发,积极进步山地和丘陵多年生人工草地、一年生高产饲草,扩大南方畜牧养殖业饲草来源; 加快农区和半农区节粮型畜牧业进步,积极推行秸秆养畜。加快畜禽饲养方法转变,促进规模化、集约化进步,提升饲料转化水平。

    二是向江、河、湖、海要粮,大力进步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提供更多的食物和优质蛋白。充分借助内陆淡水资源进行水产养殖,进步稻田和庭院水产养殖与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增加淡水养殖面积,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进步; 合理借助海洋资源,加大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扩大并提升远洋捕捞规模和水平。

    针对目前中国粮食不合理损耗和浪费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从控制与引导两方面入手,主张节省用粮、反对浪费的新风尚,抑制不好的粮食消费需要,树立粮食安全意识; 在餐饮场合打造“绿色节省”的文明用餐规范,从法律层面对粮食浪费行为进行规范制裁,依法惩治粮食浪费行为; 要改进粮食收储方法,推广科学储粮技术以减少粮食产后损耗; 对粮食不适当的加工转化如高度白酒和发酵酒精等商品进行严格控制; 加强粮食综合借助效率,提升饲料转化水平。

    4、结论.

    粮食自给是一国粮食安全的要紧保障。目前中国粮食自给处于结构化短缺下的紧平衡、内需要强劲增长、贸易逆差渐渐加强状况,粮食自给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新形势和新环境,有必要从全局层面重新构建粮食自给策略: 以口粮自给、谷物基本自给为策略目的,以加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数目和水平并重为根本保障,以统筹贸易策略、借助国际市场调盈补缺为要紧依托,以立足全球视线、强化粮食产业全球布局为长期保障,以提升粮食安全储备效率为要紧抓手,以拓展食物来源、降低粮食耗费和浪费为基本方向。

    “国不可1日无粮”,只有口粮可以达成自给、谷物可以达成基本自给,粮食安全才有保障,国家才可以在安天下、稳民心的首要条件下,沿着通向强国梦、复兴梦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行。

    参 考 文 献.

    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人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 . 人民日报国外版,2013 - 12 - 25: 1.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 新华网,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fortune /2013 - 12 /13 / c_118553239. htm,2013 -12 - 13.

    3. 陈锡文 . 产需结构渐失衡粮食安全有远忧. 中国粮油市场报,2010 - 12 - 11: A01.

    4. 钟甫宁 . 关于目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判断和政策建议.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 : 5 ~ 8.

    5. 黄季焜,杨 军等 .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策略和政策的考虑. 农业经济问题,2012 : 4 ~ 8.

    6. 唐华俊 . 中国居民合理膳食模式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剖析. 农业经济问题,2012 : 5 ~ 11.

    7. 唐华俊,李哲敏 . 基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要量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 : 2315 ~ 2327.

    8. 卢良恕 . 中国粮食自给的道路: 中国农业进步与科技进步. 山东科技出版社,1992 : 327 ~ 336.

    9. 蓝海涛,王为农 . 国内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 宏观经济研究,2007 : 7 ~ 13.

    10.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EB / OL]. http: / / www. gov. cn / jrzg /2008-11 /13 / content_1148414. htm11. 柯炳生 . 国内粮食自给率与粮食贸易问题. 农业展望,2007 : 3 ~ 6.

    12. 邓大才 . 粮食安全的模型、种类与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12 : 1 ~ 7.

    13. 李方旺 . 新形势下国内粮食安全方位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经济研究参考,2012 : 12 ~ 19.

    14. 许经勇,黄焕文 . 有关国内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研究. 财经研究,2004 : 122 ~ 129.

    15. 马晓河,蓝海涛 .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 ~ 20.

    16. 武拉平,田 甜 . 基于贸易视角的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研究. 农业展望,2013 : 66 ~ 70.
    17. 程国强 . 全球农业策略: 基于全球视线的中国粮食安全框架. 中国进步出版社,2013: 125 ~ 128.

  • THE END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如不慎侵害的您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

  • - 学习交流 -

  • 欢迎加入国家人事网,与万千考友一起备考
  • 成考路上不再孤单
专业院校

返回顶部

Copyright©2018-2024 国家人事网(https://www.zbxggc.com/)
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037099号-1

  • 国家人事网微博

  • 国家人事网

首页

财经

建筑

医疗